学院三届四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9-01-15  浏览次数: 644

凝心聚力  乘势而上

在新时代新起点全面推进高水平院校建设

 ――在三届四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冯 锋

2019113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是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成功召开之年,也是学校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团结和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全国教育大会战略要求,用改革激发活力,用创新谋求发展,用实干提升内涵,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验收,再次获批立项建设教育部教学资源库,3项成果分获国家或省教学成果奖,办学综合实力有了新的提升。

1.重大项目推进扎实有效。对照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将2017年的申报书细化,经过多轮修改,高质量完成了《建设方案》及《任务书》的编纂,并配套制定了《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各项保障制度,8月份全面启动建设。顺利完成了“食品加工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幼儿保育”“机电一体化技术”等4个专业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国家验收工作。历经三年,正式获批立项建设《中华酿酒传承与创新》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到账经费750万元。

2.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深入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全面优化了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层面的诊改指标体系,定期查找问题和不足,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喜获江苏省第二批诊改试点院校,2项案例入选江苏省质量年报。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推进,3项成果分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组建跨境食品药品职教联盟,“四互一共”协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加速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运用,累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近300门,3门课程荣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微课大赛一等奖等4项。参评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8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获奖等级及获奖数量在所有参评院校中位居前列。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赛、省赛及行业大赛,累计获奖近20余次。6名首届4+0本科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

3.专业布局调整不断优化。调整优化“大健康”特色专业集群,实施“专业+”改革,成功申报护理等3个专业,暂停2个招生困难专业,中药学等3个专业正由卫计委教育厅审批。打造品牌优势骨干专业,不断构建以品牌专业为龙头,骨干专业为支撑的专业框架,省级骨干专业和产教融合平台进展扎实推进,食品加工技术省级品牌专业完成中期报告撰写、报送和数据平台的进展数据填报。“食品科学与工程”“4+0”四年制本科、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建设不断推进。

4.师资力量持续提升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是第一要务,人才工作目标是第一责任”理念广纳贤才,全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3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1人;内培新录取在职博士3人。专兼结合有特色,新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团队1个、学术带头人1个、骨干教师3人。聘请4名江苏省产业教授为学校首批产业教授(兼职),实现了带头与领军并进、兼职与专任并行。

5.科技服务亮点纷呈。新获批江苏省高职院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个、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立项1项、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项目4项、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3项、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10项、思政专项课题8项。深入推动“淮安市食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淮安市早幼教联盟”“淮安市食品药品安全协会”等服务平台建设。承办了中国淮扬菜大师邀请赛。承担并高质量完成食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技术创新链编制。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功能,全年开展非学历社会培训2.7万人次,继续教育进账收入760万元。

6.国际合作不断推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留学苏食院”项目,全年招收国际经济与贸易、烹调工艺与营养等专业学历留学生131人。打造留学生品牌项目,《淮扬菜与西游记文化体验之旅》获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选派24名教师赴美国、瑞士等国进行了访问交流,51名学生赴英国、泰国、台湾等地合作院校开展暑期游学、专业交流,师生国际视野进一步拓展,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7.立德树人开花有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大学生“十个一”工程。突出主题活动,持续打造“美丽校园我的家”“传承国学经典”等主题教育品牌,学生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民族大融合篝火晚会影响广泛。突出队伍建设,全年组织辅导员参加上级培训15人次。加强人文关怀,学生奖助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年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院级奖学金5000余人次。持续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接待学生心理咨询200余人次。

8.招生就业平稳有序。灵活应对生源锐减的严峻形势,较好完成2018年招生任务,布局推进2019年招生方案改革。稳步发展继续教育,新招 “高起专”新生、“专升本”新生、“专接本”新生逾2000人。强化择业指导,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总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处于全省第一方阵。新道创客学院建设成效初显,组织学生参加竞赛获得新的突破,我校参赛学生获得江苏省第四届“互联网+”创业大赛二、三等奖及最佳组织奖、省第十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一、二、三等奖各1项。

9.资源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一年,学院不断强化资金和资源保障,资金使用效率逐步提高,资产管理高效有序。电力增容等工程项目圆满完成,大学生活动中心、青年教师周转公寓1#楼投入使用,教学楼C楼智慧教室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完善智慧校园门户功能,推出“轻量便携,精准服务”的移动校园平台V3.0,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师生工作学习更加便捷。通过规划增绿、补植补种、垂直造绿等多层次的立体绿化方式,促进绿色生态校园建设,校园环境更加美化,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空间更加温馨舒适,师生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10.管理改革不断推进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全面推进人事分配、职称评审等既定改革,教师访学管理办法、教师分类发展标准、师德考核办法等制度文件完成修订;校第三届学术委员完成换届,并组建与调整各类各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库)及组织机构,顺利完成职称评审权下放以后的第一次评审。第四轮岗位设置方案正在征求意见;辅导员管理改革启动试点。

一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学校图书档案、关心下一代、审计、离退休、校友会、安全保卫等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发展还存在的困难和压力。主要有:高水平校建设、“中特高”争创正处在关键时期,任务十分艰巨;专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不断深入;引进国外进优质教育资源与通用标准、打造有明显优势和影响力的专业与课程品牌等尚需努力;领军人才和技能大师引进力度还不够,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层次还需要深入。我们要直面这些问题,不回避、不懈怠,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坚定勇创一流的决心!

二、推进“专业建设年”工作的思考

对于学校而言,每年都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标志性意义:2019年是学校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的关键一年;2020年是学校建校60周年,也是学校“十三五”规划事业收官之年;2021年是学校“十四五”规划开篇之年;2022年省高水平高职院校验收之年;2023年是检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第一阶段发展目标之年。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坐标,也是奋力拼搏的契机。我们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接续奋斗,为早日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百强行列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我们把2019年定为“专业建设年”,以期夯实未来发展基础。

站在时代新起点,我们要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历史使命和任务要求,积极回应广大师生和社会对“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强烈心声。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全国教育大会战略要求,落实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对“专业建设年”工作进行深入思考。

1.推进“专业建设年”工作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一流大学。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学校的其他工作。按照“质量是生命线、创新是主旋律”服务学生全面成才,切实落实好近年来推出的以及二次党代会新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2.推进“专业建设年”工作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推进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必须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作为第一要务。这些年,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我们要统筹考虑,增强忧患意识,找准专业短板,凝练专业方向,优化专业布局,提升建设实效。要以高层次人才为牵引,进一步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推进“专业建设年”工作必须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动力。制度建设是保障科学发展、持续创新的前提。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加强顶层谋划,充分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在制度落地上要加强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对制度的认同感,并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努力为人才建功立业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4.推进“专业建设年”工作必须把发展文化作为深刻内涵。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一所卓越的大学必然有着卓越的校园文化。“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师生员工是否对学校有归属认同和价值认同。推进“专业建设年”工作,我们要充分挖掘“良心诚信·包容创新”校园文化内涵,用心培育和塑造优秀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各项改革落地生根并释放活力,不断为学校发展凝心聚力。

三、2019年重点工作

2019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促进内涵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以一流的工作成效为建国70周年献礼。学校将2019年确定为“专业建设年”,全校上下要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8个方面的工作:

1.以抓好省高水平建设、争创“中特高”为重点,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牢牢咬住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年度建设工作;按照即将出台的“中特高”遴选方案,积极申报“中特高”计划,力争将我院重点专业群成功入围。集全校之智,用最好的状态、最好的环境、最好的氛围,抓好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资源库和中华酿酒传承与创新资源库、省级科研平台、国家精品课程等建设。

2.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为依托,夯实质量文化。依托诊改信息化平台,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建设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逐步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打造贯通衔接的目标链与标准链。完善各类目标和标准体系,对照关键质量控制点监测数据,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全面梳理省诊断与改进委员会对第二批试点院校的复核要求,准备高质量的建设方案、诊改报告、6个专业及12门课程的诊改工作汇报等必备材料,确保高水平通过省级复核。

3.以第四轮岗位设置和聘任为契机,进一步激发人才队伍活力。结合学院实际,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语境下内部治理能力提升改革,强化学校岗位聘任与管理,扩大二级院部的办学自主权,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我校具体情况,以积极的姿态做好第四轮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开展好专业技术资格评聘、奖励性绩效工资等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和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

4.以教育教学及内涵发展为中心,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立足办学目标,落实落细《“专业建设年”工作方案》,以“‘十个一’工程”为工作指南,以省级品牌骨干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六大专业群建设为带动,聚焦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发展、教学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主要方面,推动专业建设科学定位、优化机制、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全面提升专业内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为目标,不断增强学校科研的核心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

5. 以加强职教集团和联盟建设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依托行业、专业优势,打开思路,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实体项目、人力资源、标准开发、信息平台等方面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切实提升学校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要依托集团、联盟,以各二级学院为单位,以专业群为方向,对大型产业园区进行调研,拿出切实可行的产教融合措施。

6.以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为动力,共同夯实精神高地。将文化育人贯穿工作的各方面,精心呵护、丰富发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使命认同。弘扬“善抓机遇、敢打硬仗、乐于奉献、不断创新”的骨干校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特色文化相结合,促进学院、专业文化建设等协调发展。提前筹备60年校庆,加强校史征编工作,搜集、整理杰出校友事迹报告。

7.以布局调整招生方法为支撑,稳定学校办学规模。保持招生工作稳中有进的总体趋势,转变招生工作思路,创新招生方法,加强生源基地建设,不断推进中高职衔接。重点扩大云南、甘肃、青海等地区的招生规模。同时,加强中职对口单招、中职注册入学等招生力度,实现新生实际报到3000人以上。

8.以提高资源保障水平为追求,推进智慧美丽和谐校园建设。在全校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务队伍中强化“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努力为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为师生提供更加舒适温馨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全体师生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真规划实施,抓好新的智慧教室改造工作,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教师建设和运用信息化资源的能力。

2019年,我们在做好重点工作的同时,各部门要统筹按照上级要求、学校实际,认真做好继续教育、群团统战、安全保卫、图书档案等各项工作,确保工作有创新、成效有突破。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新征程开启新未来。2019年,学校将正式开启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的之路,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凝聚学校事业发展的一切正能量,努力形成最广泛的发展共识,争做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院校而努力奋斗!

7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