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文件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结合学校多年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为确保素质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素质教育为主线、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相融合的‘1+3’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四融入一结合”的素质教育思路,采用学生自主互动和素质发展积分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活动、融入企业、融入社会,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总体目标 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素质发展教育体系,搭建“四大平台”,即信息平台、交流平台、实践平台和课程平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4321”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使学生实现“四有、三能、二高、一专”。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三能,即能胜任、能创新、能发展;二高,即高素质、高技能;一专,即专门人才。 三、主要内容 1、思想道德塑造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整合协同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各项育人元素,发掘一切校内外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时空。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承担起、履行好国防教育重任,把培塑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融入教学内容和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通过“领鹰计划”,加强学生干部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学生群体中的引领示范的榜样力量。 2、人文素质提升 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举办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讲座,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有益的阅读空间和资源,配合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举办“食话食说”、“道德讲堂”、美食你我、弘药崇德文化节、信息科技节、国际美食文化节等富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名人塑像、名企标识、企业文化长廊等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拓宽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发挥多维文化(企业文化、诚信文化、校友文化等)的育人功能,用“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用“诚信文化”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用“校友文化”塑造学生职业理想。设立社团联合会,依托学生社团载体,丰富学生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倡导、鼓励发展新闻宣传、新媒体运营等团体,开展主流意识、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服务活动。 3、身心健康促进 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内绿地管护、植树锄草、环境保护等传统的体力劳动;加强文明宿舍创建,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开展早操、运动会、“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体育文化艺术节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课程、专家讲座、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5.25心理健康晚会等活动,启发学生心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社会实践创新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淮安人文遗产丰富,是宝贵的人文教育资源,引导在校生走近淮安,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深入感知和体验淮安红色文化、西游文化、运河文化等人文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小青淮”、博爱青春、暑期“三下乡”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苏北计划”、“西部计划”及支教助残等各类志愿公益活动,通过基层实践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格,升华志愿情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科技发明、“红色之旅”参观考察等形式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学会做人做事,成为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素质发展成绩单积分细则详见附件1。 四、考核与要求 1、学生素质发展教育以成绩单形式展现,实行参考积分,考核工作由学生工作处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负责具体实施。 2、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素质发展教育项目120积分方可毕业。学生可通过自主申报、班级审核认定、系统导入赋分等方式获取积分。未能完成积分的,将从结业之日起,以社会实践方式获取1分/天或因实习实践特别优秀予以认定赋分,直至完成总积分。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生素质发展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各学院及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校成立学生素质发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校学生素质发展教育系统工程;学生工作处负责学生素质发展教育有关内容的组织协调,各学院及有关部门负责学生素质发展教育项目的具体实施。 学校学生素质发展教育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组 长:陶书中、薛宇 副组长:翟玮玮、张建华、沈艾林、安进、贾韶千 成 员:周耀明、张军、李红、李金霞、李媛、梁琨琳、赵慧、於文刚、唐慧玲、刘晓娟、二级学院书记 2.制度保障 将学生素质发展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宣传工作、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将学生素质发展教育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完善修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3.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学生素质发展教育专项经费,对担任学生素质发展教育有关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费,保证学生素质发展教育的顺利开展。
|